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医院新闻

守护血管生命线:静脉血栓栓塞症(VTE)预防与护理

阅读:

静脉血栓

栓赛症

 

预防与护理

 

 
 
认识静脉血栓:沉默的血管危机
 
 
 
 

 

(一)什么是VTE?

VTE(Venous Thromboembolism)是指静脉血栓形成并伴随栓塞的疾病,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(DVT)和肺栓塞(PE)。

 

VTE临床表现

深静脉血栓(DVT)的临床表现

早期:患肢肿胀、发热、疼痛、压痛;部分患者可触及静脉条索。

后期:可能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,表现为持续性水肿、皮肤色素沉着、湿疹甚至溃疡。

 

肺栓塞(PE)的临床表现

肺栓塞的典型三联征为:突发呼吸困难、胸痛(多为胸膜炎样刺痛)、咯血。

其他表现包括:心悸、晕厥、低血压、休克、大汗、烦躁不安等。

 

(二)为什么“堵”不得?

当患者长期卧床或肢体活动受限时,下肢静脉回流减慢,血流淤滞,加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,极易形成血栓。若血栓脱落,可随血流迅速进入肺动脉,造成肺栓塞。未经及时诊治的大面积肺栓塞病死率可达20%-30%,而早期识别和干预可有助于降低死亡风险。

 


(三)谁是血栓“目标人群”?

1.高龄65岁(年龄每增加10岁,VTE风险升高2-3倍)。

2.卧床:连续卧床3天,血栓风险显著升高;瘫痪肢体风险是健侧的 5 倍以上

3.肥胖:BMI≥28或腹型肥胖(腰围男性90cm,女性≥85cm),因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

4.手术:尤其是骨科大手术(如髋/膝关节置换)、开颅、脊柱手术后24–72小时,凝血系统处于“高凝状态”

5.其他:肿瘤、脱水、中心静脉置管、遗传性易栓症等。

 

 

 

 

 
 
预防是关键:四道防护网
 
 
让血流“动”起来——运动处方
 

1. 主动活动:如图所示,每次保持5–10秒,重复10–15次,每天进行3–4次;可配合膝关节屈伸运动,促进血液循环。

视频为背伸运动(勾起脚尖)

视频为跖屈运动(脚尖下压)

 

2. 被动活动:对于活动受限的患者,家属或护理人员需定时协助其翻身、改变体位,一般每2小时进行一次翻身操作。避免对下肢进行任何形式的揉捏、按压或推拿。若需移动患者,应使用专业搬运工具,防止挤压患肢。

让血管“挤”起来——压力装置
 

1. 医用弹力袜:选择合适压力的医用弹力袜(具体压力请咨询医生或药师),早晨起床前穿、睡前脱;袜子顶端以能伸进两根手指为宜,防止‘勒成止血带’。弹力袜不适合严重外周动脉疾病、严重心力衰竭、皮肤感染者。

2. 间歇性气压治疗:通过机械装置周期性压缩下肢,促进静脉回流。通常每次治疗20–30分钟,每日1–2次,具体参数由医护人员根据设备型号和患者情况设定。

 

让血液“稀”起来——生活方式
 

1. 适量饮水:每天喝1.5-2升水(7-8杯),稀释血液,夏天和空调房里更要多喝(无心力衰竭、肾功能不全等限制饮水的患者)。

2. 戒烟限酒: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,促进血栓形成;过量饮酒可影响凝血功能并诱发心房颤动,增加血栓风险。建议戒烟限酒。

3. 饮食调整:均衡饮食,控制体重,避免高脂、高糖饮食;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(如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),有助于改善血液黏稠度。

 

 

让数据“说”话——监测与药物
 

1.抽血监测:①D-二聚体:筛查指标(用于疑似VTE的患者,如出现下肢肿胀、胸痛);②凝血功能:监测指标(用于抗凝药物疗效评估)。

2.抗凝药物: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,包括皮下注射或口服等多种类型的抗凝药物。使用抗凝药物期间,应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常出血,如:牙龈出血不止、鼻衄、皮肤大片瘀斑、黑便、血尿、女性月经过多等。一旦发现,应及时就医。

 

 

 
 
24 小时“扫雷”清单
 
 

患者和家属需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,熟练掌握自我监测的方法。

 

1.腿上的信号:单侧下肢突然出现不对称性肿胀、胀痛、皮肤发红、皮温升高,尤其是近期有手术、卧床史者,应高度警惕深静脉血栓。

2.肺里的危险信号:突发呼吸困难、胸痛、咯血、晕厥,尤其是伴有心率加快、大汗、低血压时,应立即呼叫急救系统,考虑肺栓塞可能。

注意:腿部肿胀时切勿按摩或热敷,避免血栓脱落引发更严重后果!

 

 

 

 
 
康复治疗:安全重启运动
 
 
 
 
康复训练原则
 
01

 

从被动到主动,由简单到复杂,结合身心同步康复。每个阶段需根据个体恢复情况调整强度,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兼顾。

 
分阶段训练
 
02

 

1.早期康复(急性期后):

(1)关节被动活动:由护理人员或治疗师协助缓慢活动各关节,维持灵活性。

(2)肌肉等长收缩:静态肌肉收缩(如绷紧大腿5秒),预防萎缩 

2. 渐进性活动训练:

(1)分三步走:床上坐起→床边站立→辅助行走。

(2)安全要点:使用助行器/拐杖,保持正确姿势防跌倒。

3.呼吸功能训练:

(1)深呼吸练习:吸气屏气3-5秒后缓慢呼气。

(2)训练方案:10-15分钟/次,2-3次/日。

4.康复器械辅助训练:

(1)下肢训练:调节脚踏车阻力进行渐进性锻炼。

(2)平衡训练:使用平衡仪提高稳定性。 

 

5.心理康复支持:

(1)每日10分钟正念呼吸/音乐疗法。

(2)社交互动缓解焦虑抑郁情绪。

 

 

 
 
出院后“防栓备忘录”
 
 

 

1. 弹力袜佩戴时间遵医嘱(通常骨科大手术/肿瘤患者需穿3-6个月);坐飞机或长途车时,每1-2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(如原地踏步、拉伸小腿)。

2.继续口服抗凝药者,设手机闹钟每日固定时间服药;遵医嘱复查凝血功能。

3. 如出现单侧下肢肿胀、疼痛、皮肤发红,或突发胸闷、气促、咯血等症状,立即前往医院急诊科就诊,主动告知症状及病史,切勿自行诊断。

 

 

 

康复期血栓防控是一场“持久战”:早活动、勤锻炼、合理用药、规律复查。

科学管理,养成良好生活习惯,才能真正守住这条“血管生命线”。

 

END

 

文字:袁水清、刘巧

编辑:周佳颖

审核:袁水清、朱慧敏